- 媒體報道
-
10月中旬,來自吉林的邢老師在寧波市中醫院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家屬遵照其遺愿,捐贈了她的一對角膜。
這天正值寧波市眼科醫院眼庫建庫21周年,邢老師的角膜也是該院獲取的第400對角膜。自2001年10月寧波市眼庫成立以來,迄今已累計登記角膜捐獻志愿書1946份,接受角膜捐獻400人,完成角膜移植手術超過1000例。
2003年《寧波市遺體捐獻條例》頒布實施,我市角膜捐獻取得長足發展,角膜捐獻的社會認知度和公眾參與度不斷提高,角膜捐獻從當初每年不到10例,到現在每年60余例,寧波市角膜捐獻和眼庫的建設在期待中不斷發展。
然而,面對每年數千的需求人數,幾十例捐獻依然遠遠不夠。
一位老師的遺愿
邢老師來自吉林,4年前跟隨女兒來到寧波。
退休前,她是當地一位優秀的小學老師。不幸的是,晚年因身患癌癥,她大部分時間只能待在家看報紙和電視。有一天在新聞上看到別人的捐獻事跡后,她深受感動,萌發了把自己的遺體和角膜捐獻出去的想法。今年4月初,邢老師說服老伴和女兒,來到海曙區紅十字會,簽下了角膜和遺體捐獻志愿書。
10月中旬的一天,早上6點多,寧波市眼科醫院防盲辦主任、眼庫專職秘書伊春輝接到邢老師家人的電話,告知邢老師因病醫治無效,已經離世。眼庫工作人員隨即趕往市中醫院。眼科醫生白植沙小心翼翼地取下邢老師的角膜,完成了她最后的心愿。
角膜勸捐的當初
伊春輝說,角膜捐獻像現在這樣為公眾所接受,歷經了20多年的風風雨雨。
2001年,寧波市眼庫成立。令人尷尬的是,剛成立后的連續4年,眼庫沒有接收到一例角膜。2002年12月29日,寧波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全省第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寧波市遺體捐獻條例》,2003年1月1日正式施行;2007年5月,寧波市政府撥???40萬元,興建了占地1300平方米、全省第一座寧波市遺體捐獻紀念陵園,為捐獻者建起了一個共同的家,也為親屬提供了一個寄托哀思、緬懷親人的平臺;2010年12月12日,寧波成為浙江省人體器官捐獻的試點城市……寧波角膜捐獻終于迎來了春天。寧波市眼科醫院也組建了一支專業的角膜捐獻協調員隊伍,取了個充滿希望的名字:光明天使團隊,架起了角膜捐獻者與角膜等待移植者之間的橋梁。
看著一個個角膜盲患者失望而歸,繼續漫長等待,角膜捐獻協調員從當初的被動等待開始主動出擊:各級紅十字會、醫院的重癥監護病房和太平間、各區(縣、市)的殯儀館,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但是,逝者家屬因為剛剛遭遇失親之痛,在那個時刻與他們溝通捐獻角膜往往十分困難,甚至被罵的情況也是有的。角膜協調員龐張英無奈地表示,剛開始去勸捐,被人趕是家常便飯,有的甚至以為他們在從事器官買賣的非法行為……
即便當事人生前簽了捐獻志愿書,到了現場也會發生意外。有一次,角膜捐獻協調員接到電話趕到逝者家中,正要取角膜時,卻遭到逝者娘家人的阻攔。逝者是位60多歲的女士,其丈夫和兒女反復解釋,這是她生前的遺愿,生者應該尊重,可娘家人就是不同意,理由是他們不知情。無論怎樣解釋,娘家人就是不肯松口。最后,協調員只得默默離開。
受捐者成了勸捐者
所幸的是,隨著公眾對角膜捐獻接受度的增加,這樣的尷尬越來越少了,很多受捐者懷著感恩之心,用他們的經歷現身說法,成了勸捐隊伍的一員。
2000年,時年45歲的鄭師傅到了尿毒癥后期,不得不依靠透析度日。正值壯年受此打擊,他似乎已經看到生命的盡頭。幸運的是,2003年,他接受了好心人捐贈的腎臟,成功移植。
重獲新生的鄭師傅對器官捐獻有了更深的理解,痊愈后就成了器官和角膜捐獻的勸捐志愿者?!敖o他人希望,帶給自己永恒?!边@是他參與勸捐活動時常說的一句寄語。讓自己的角膜幫助別人看清世界,也未嘗不是一種延續生命的方式,與其化為灰燼,不如在人間留下光明。
2016年,鄭師傅又查出了腸癌,他隨即說服家人,來到紅十字會簽訂了器官和角膜捐獻志愿書。去世前,他還惦記著這事,讓家人通知醫院早點來取角膜,因為角膜不能耽誤,他的女兒完成了他的遺愿。
確實,角膜最好在8小時內取出,方能發揮最好的作用,所以無論什么時候,角膜接收小組只要接到電話,就要第一時間出發。有一次,大冬天晚上10點多,他們驅車前往金華浦江,道路還有冰凍,開了4個多小時。角膜取好又馬不停蹄往回趕,到寧波時天已大亮,來不及瞇一會兒,馬上對角膜進行處理。因為角膜來之不易,哪怕一點點,也不能浪費。
捐獻在增加缺口也在擴大
這些年來,寧波市眼庫通過打通捐獻壁壘、開放捐獻通道等模式,提高了角膜捐獻的社會認知度,擴大了公眾參與度。角膜捐獻協調員也從當初的兩位兼職人員,發展到現在的5位專職協調員,他們主動到各地宣講,進入重癥病區甚至太平間勸導人們捐獻。
經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寧波角膜捐獻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來自寧波市眼科醫院眼庫的數據顯示:2019年角膜捐獻27例,2020年為29例,2021年捐獻數增加到60例,2022年迄今接受捐獻的角膜已有55例。
與其相對應的是,2019年角膜移植手術數為70眼,2020年為79眼,2021年受益于角膜捐獻的增加,角膜移植的手術也增加到123眼。
在寧波市眼庫可以看到,為確保這些受捐的角膜發揮最大作用,眼庫配備了專用冰箱,有專門的監測系統,溫度嚴格控制,一旦冰箱溫度發生變化,手機會有報警提示。另外還有一臺離體角膜內皮細胞計數儀,眼庫專用,角膜取來后,通過該設備監測角膜內皮細胞,全國也沒幾臺。
處理過的角膜存放在冰箱的保存液里,標注該角膜的來源、時間、左右眼等數據。伊春輝說,保存設施很完善,但因為供不應求,所以眼庫里常常是零庫存。保存這這里的,大多是一些移植手術裁剪下來的邊邊角角,供緊急情況時使用。
面對角膜供不應求的現狀,伊春輝說,近年來,國內自主研發的生物工程角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角膜供體緊缺的局面,但人工角膜還不能完全取代捐獻角膜,因此,加強眼庫的宣傳,提高公眾角膜捐獻意識依然迫在眉睫,同時集中力量進行生物工程角膜技術攻關,盡快實現生物工程角膜對人體捐獻角膜的替代也很有必要。
另外,國內眼庫運作還滯后于器官捐獻系統,各家眼庫目前還是單兵作戰,亟待改變眼庫角膜捐獻小作坊模式,建立全國性角膜捐獻體系,引導捐獻志愿者同時捐獻器官、遺體和角膜。
寧波市眼科醫院陳蔚院長介紹,當前角膜移植手術的成功率很高,95%以上角膜盲病人都可以通過角膜移植術復明,一片健康的眼角膜能為2到3位患者帶來光明。目前,寧波雖然每年有幾十例角膜捐獻,但面對每年數千的需求人數,這個捐獻量還遠遠不夠。他希望有更多像邢老師這樣的愛心人士加入到角膜捐獻的隊伍,為更多的角膜盲病人帶去希望。